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
新闻公告
此地雪崩最频繁,他们为何坚守天山深处?
作者: 伊犁河站 更新时间: 2018-12-12

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坐落在天山深处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1日电(记者李晓玲)在常人看来,人要居住在远离雪崩的地方;一旦发生雪崩,则要尽量逃离。而有这样一群人,却常年坚守在雪崩最频繁发生的天山深处,一守就是50多年。

他们严密监测山谷降雪和积雪的变化,绘制出中国天山山区公路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分析气候变化,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灾害预防和治理研究。

积雪覆盖着天山山脉,银光闪闪。


近日,记者跟随中科院特聘专家李兰海博士团队,从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脚下的乌鲁木齐出发,冒着大雪驱车西行1000多公里,经过两天艰难行程,来到中哈边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镇,沿天山山脉西段一路盘桓而上,到达全国唯一的雪崩观测站——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

李兰海(中)正与工作人员调试观测设备


积雪雪崩研究站位于海拔1776米的天山深处,巩乃斯河从旁边流过。这里冬季降雪频繁,雪期大于150天,雪最深处超过150厘米。以研究站为原点,上下12公里,都是雪崩危害地段,也是野外观测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

气象观测场观测设备齐全先进


“前辈们不惧危险将站址选在雪崩最频繁的峡谷里。在这样既危险又人烟稀少的地方设立观测站从事山地积雪雪崩研究,是独一无二的。”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说。

天山公路边的雪崩易灾区设置了下导风吹雪装置


积雪雪崩研究站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静立在国道218线路边,几间简陋的住房与先进的气象观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雪崩冲击力测量仪、雪层温度热流测量仪、水质分析仪、积雪特征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野外观测及相关研究,研究站科学家们建立了观测设备齐全先进的气象观测场、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雪崩冲击力试验沟槽和雪化学实验室等,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级嘉奖。

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对面山上修建了巨大的导雪槽


研究站对面的山坡是雪崩最易发的地段。人工挖掘的巨大沟槽和堆砌的土丘都是用来给雪崩减速的。重达几吨的雪团滑落时,就会像坐滑梯一样,通过人工设置的减速装置消减破坏力,然后顺着导雪槽,以抛物线姿态越过积雪站冲到河里。观测场的各种设备和探头可以自动测量雪崩的冲击力,记录雪崩的速度、压力等数据,还原雪崩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雪崩发生机理分析,揭示气温变化与雪崩集中发生的关系,为雪害预防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站对面山坡是雪崩最易发地段,研究者挖掘了沟槽,堆砌起了土丘。

积雪雪崩研究站处在国道217和218线交汇地段。这两条交通命脉连接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要道。积雪雪崩研究站参与和主导的雪害防治研究,为在这些道路上的雪崩易灾区设置下导风吹雪装置、防雪走廊、防雪崩土丘和防雪崩台阶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研基础,保证了公路常年畅通。

查看文章来源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lf@cern.ac.cn TEL:0991-782312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