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
新闻公告
新疆生地所在天山积雪物候变化研究中获进展
作者: 伊犁河站 更新时间: 2019-03-20

作为“中亚水塔”的天山孕育了中亚地区众多河流,使周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区之一,积雪融水是天山地区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积雪物候作为描述积雪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和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供给和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影响。然而,由于实测资料的缺乏、云覆盖对光学遥感的限制、以及周边分散的的政治格局使整个天山地区的雪物候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缺乏整体研究。

针对天山地区积雪物候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这个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兰海研究员团队利用1979-2016年的被动微波雪深数据、气温、降水、以及径流数据,运用积雪出现日期、积雪结束日期、积雪继续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的积雪物候指标,分析了期间天山地区积雪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不同积雪物候指数与气温降水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探讨了积雪物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地区1979-2016期间平均积雪出现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出现在11月17日和4月10日,积雪持续日数和最大雪深分别为146.2天和16.1 cm。积雪物候指标在区域分布上变化差异较大,高海拔地区和费尔干纳河谷的积雪持续日数在缩短,伊犁河谷、楚河流域和阿克苏河流域上游积雪持续日数在增加;最大雪深在天山的中部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西部和东部呈现下降的趋势。积雪持续日数变化主要是由于融雪期温度升高造成积雪结束日期提前导致的。随着累积期降水的增加和积雪结束日期的提前,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流域的水文过程将产生重大影响,致使春季径流增加,径流峰值提前,加剧区域水资源危机。 



相关研究结果以Changes in Snow Phenology from 1979 to 2016 over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为题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 

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2072-4292/11/5/499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lf@cern.ac.cn TEL:0991-782312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