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
新闻公告
写在雪科普摄影展闭幕之际
作者: 伊犁河站 更新时间: 2019-04-24

4月22日,为期一个月的《雪飘落到人间的精灵》科普摄影展正式闭幕。新疆科技馆发来官方统计数据:展览参观人数超过28000人次。同时收到新华社的告知,在新华社推特、脸书和instagram等平台上雪科普摄影图片的点击量让人满意。总体说来,这次的科普摄影展收效良好,完美收官。


任何一次活动,都需要团队的整体作用力去推动。非常幸运,每一次,我的队友都特别棒,不仅优秀而且给力。从策划、启动,到布展、启幕,从图片拍摄到文字修订,从印刷排版到短视频制作,从现场嘉宾到互动问答,每一个细节,历历在目,我忍不住要用文字记录这些。

图片是任何一次科普摄影展的灵魂和主角,拍摄者有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和策划人磨合对接,找到最佳的角度,最优的维度,进行最深入人心的展示。范书财老师是新疆摄影三剑客之一,他的镜头之下,除了光与影的完美交织,更多出几份对科学美感的敬畏和对事物的深度理解,说他是大师,一点都不为过。

在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李兰海研究员团队出发前往天山山区进行积雪调查前一天下午的8点,我电话跟范大师沟通,是否能随团队跟拍,且明早7点就得出发。范大师连一秒都没有犹豫就跟说我了一个字:“好!”。就一个字,简练且有力。然后,我就只能在积雪调查团队博士们的朋友圈里看到他的身影了。50多岁的他,居然丝毫不输年轻人:不论气候多么恶劣,他的相机一直捏在手里;零下30多度,就着冰水啃干馕;踩着80多公分的积雪,蹒跚爬上山顶拍积雪的纹路;趴在冰冷的河边拍雪花,整个裤腿都被浸湿;在烈烈寒风中等待光影最和谐的时机,为按一下快门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最终,他的图片完整的展示了这次科普摄影展想表达的意境,从微观到宏观,从积雪资源到冰雪旅游,从积雪研究到追雪人。

积雪调查团队的年轻人大多是90后,充满活力且创意良多。一方面他们在完成积雪调查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在为这次摄影展发现和提供素材。在最初的设置中,我找不到一个词来精准地描绘和概括他们。哪里有积雪,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雪崩,哪里就有他们的观测,他们是一群追随积雪而行的人。突然,追雪人这个词跳入我的脑海,于是有了摄影展的最后一个章节《追雪人》。


那些冒着零下38.5度低温架起设备的女孩们,那些扛着采雪设备深入积雪堆里的小伙子,那些第一缕阳光飘向大地时就已等候在积雪旁开始实验的年轻人,那些深夜还在配合我们的摄影师拍摄雪花图片的青春面孔,这些都是我们雪科普摄影展布局中最精彩的环节。你们在认真工作,却缔造了摄影师镜头下最美的瞬间。你们将青春挥洒在茫茫雪野中,却成就了青春无悔的优美画卷。

启动仪式常常会成为每一次科普摄影展的点睛之笔,十多年的新闻生涯,让我习惯了不断创新。但遇到科普的时候,我才发现,任何创新都源于积累,离开积累的创新基本是无根之花,难以长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科研的创新,一定是层累性的,不会突然爆发。那么表现科学内涵的科普活动形式,也应该遵从这个原则。所以,每次启动仪式,都会有一些程序上的变化,但不会全部重新设置。



这一次,我选择了让这些追雪人跟公众面对面。在看过他们追雪的视频短片之后,公众是震撼的,毕竟对于常人来说,这么近距离去接触和拍摄雪崩需要勇气。作为现场的主持人,我在台上数次哽咽,为他们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而感动。当这些拍摄和跟踪雪崩的科研工作者,站在了大家面前,面对面和公众进行交流,很显然,他们身上那种专注和不畏艰辛,感动了大家,很多现场的观众、媒体和参加活动的小朋友热情地跟追雪人交流着、索要签名。


每一次摄影展,从安保到讲解,从布展到现场活动拍摄,新疆科技馆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的各位同仁,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每一颗钉子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力求每一处都尽可能完善,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动。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优秀高效的团队,有认真细致的队友,有全力配合的伙伴,完整地呈现你最初的构想,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雪科普摄影展的初衷是让人们通过这些图片关注和珍惜淡水资源。闭展之时,正值世界地球日,希望通过我们一系列关乎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科普摄影展,能启发更多公众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为我们的美丽中国、美丽地球贡献一己之力。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lf@cern.ac.cn TEL:0991-782312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